当前,我区企业普遍反映用工需求回升,但存在用工短缺问题,尤其是技术工人匮乏,涉及装备制造、机械加工、电子信息等多个行业,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和产业的转型升级,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企业用工难题,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一、当前企业用工和技术工人队伍现状
一是企业用工总量缺口和结构缺口并存。今年以来,随着外需环境不断改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消费增长,民间投资进一步回升,我区企业订单增多,产业工人需求量增长。据经发部门统计,我区目前需新增用工6000人以上,短期内出现总量缺口。从需求来看,我区企业迫切需要熟练技术工人和高级技术人员如电焊工、行车工、数控车床操作人员等,而具备一定技术等级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劳动力供求之间存在的结构缺口较大。
二是技术工人总体素质和发展能力较差。据劳动部门统计,在我区企业现有职工中,技术工人只占约50%,而在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只占约5%,我区技术工人层次比例偏低导致了企业技改、研发能力不强,从而也降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外随着当前各领域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不断涌现,传统技术、技能和生产工艺逐渐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技术工人的文化知识和技能亟需更新、补充和提升,而我区大部分中、高级技工年龄集中在45岁以上,中、高级技工队伍面临断层断档、青黄不接的局面。
三是企业降成本和工人涨工资的期望存在矛盾。据调查,我区企业平均每年需支付4~6万元左右薪酬给每位普通工人,中级技工、高级技工等技术工人每人每年需支付6万元以上薪酬,除去成本上升因素,企业要想保持稳定的利润空间,每年的销售额也要以超过10%的速度上升,因此企业对于压降用工成本的愿望十分迫切。另外在当前CPI指数逐年上升的大环境下,企业职工对于薪酬上涨的期待值较高,调查显示70.6%的职工对目前的薪酬不满意,尤其是那些劳动强度大、加班较多的企业一线工人和技术工人对于增加薪酬的呼声较高。
二、造成企业技术工人用工难原因分析
一是国家政策鼓励个人创业。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从国家层面到省、市、区都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大众创新创业,而且在电商平台及物流产业迅猛发展的双重作用下,兴办企业的门槛一降再降。从2015年以来,全区新登记注册企业数年均增长20%以上,一方面大批有技术、懂管理、有闯劲的劳动者或者潜在技术工人退出劳动力市场自己做起了老板,另一方面这些新办的企业也需要大量技术工人来进行生产管理,无形中更加剧了企业用工难的严重性。
二是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推进传统产业转型提升,着力布局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化工新材料、光伏新能源、生物医药、通用航空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也涌现出了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和细分行业中具有技术优势的“小巨人”企业。当前,我区正处于积极抢抓中国制造2025、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战略机遇的关键阶段,工业企业转型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一个好的技术工人能够给企业省去不必要的培训成本,直接带来更多的效益。
三是企业对技术人才缺乏吸引力。总体来看,我区企业工人工资与周边地区相比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再加上有些企业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只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和做优做强企业文化内涵的经营观,造成企业招不到工人或留不住工人。另外,在我区除了部分大企业和外资企业外,很少有民营企业愿意坚持拿出资金对职工进行培训,多数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忽视了对职工的培训。即使企业愿意花成本为普通工人开展技能培训,由于担心培训后员工掌握了企业某些核心技术进而跳槽到竞争对手或自立门户,导致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投资激励大为减弱,降低了企业内在挖潜的积极性。
四是新生代劳动力就业意愿不强。“80后、90后”的年轻人在家庭中多是独生子女,成长和教育环境相对优越,很多人对待就业机会不够重视,有技术也不愿去企业上班。另外新生代的外来务工人员,不单纯看工资待遇,而且还考虑在一个城市的发展机会和环境配套,我区与周边先进地区相比,外来劳动力择岗择业的机会和空间相对较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区企业技术用工的总量缺口。
三、解决企业技术工人用工难的对策建议
解决企业技术工人用工难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民心工程、发展工程,需要政府和企业互动,全社会共同努力,探索创新有关政策措施,加大人才政策落实力度,加快打造吸引人、留住人、发展人的软硬环境,扎扎实实为增创我区发展新优势服务。
一要做好信息服务。充分发挥人社、就业服务管理部门在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拓宽劳动力市场信息传输渠道。加强基层就业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市场、人力资源网络、就业信息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建设,形成信息互通的“网络式”就业信息传输体系。强化就业跟踪服务,为劳动力的多层次、多渠道合理流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要加强跨地区劳务联系,科学引进劳动力资源,缓解企业缺工矛盾。
二要加强人才培养。立足常州和我区丰富的职教资源,完善职教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办学或培训制度。由政府牵头,大力推广“订单”培训,为用工紧缺的企业与职教院校牵线搭桥,鼓励学校为本地企业提供人才委培、代培、定向培养等服务。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三方分担的技能人才培养投入机制。
三要引导理性就业。政府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引导青壮年劳动力、职教院校学生就地就业、就近就业。探索对在本地企业就业达到一定年限的技术骨干,给予一次性资金补贴或在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等方面给予倾斜。突破有关户籍限制瓶颈,切实落实对外来人才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政府要引导企业按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定科学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吸引本地区和外来的技术人才劳动力前来就业。
四要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好的企业文化,有助于加深员工对企业的感情,增进员工对企业的依靠,保持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因此,作为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关爱员工、赏识部下等人性化的管理,要依法用工,对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都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照章办事,努力改善工人的生产生活环境;要努力营造奋发向上、争优创先的用工氛围,创造有利于员工发展的企业人文环境;要帮助员工开发各种知识与技能,提供实现个人专长的机会,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在职职工的培训力度;要培育员工爱岗敬业的理念,使员工融入企业的生产、生活等各项活动中,努力构建良好的劳动环境,激发他们在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的归宿感、成就感、荣誉感,做到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和事业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