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被征地农民就业 促社会和谐发展
河海街道联络组 陈瑛
近年来,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强势推进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部分农民失地后就业产生了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如何引导、帮助和促进他们充分就业成为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并妥善解决的重大课题。深入研究和妥善处理好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不仅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的需要,也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平安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失地农民就业现状不容乐观
(一)自身文化和技能素质较低,就业能力弱。
由于农民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导致这些被征地的农民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普遍较低,学历大多在高中以下,而且有一技之长的人很少,这就限制了他们就业的范围和方向。失去土地后,他们在社会上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也较差,就业成为被征地农民的突出问题。就目前被征地农民就业情况来看,男性就业多从事建筑、水利工程等重体力的技术要求相对不高的行业,而女性则多从事餐饮、保洁保绿等行业。
(二)信息服务渠道不畅。
被征地农民就业市场和中介组织发育迟缓,信息服务网络和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劳动力供给与市场岗位需求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对接,从而直接影响对被征地人员的就业指导与职业培训。大部分被征地农民向外转移以自发为主,盲目性和无序性较大,"马路市场"现象普遍。
(三)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被征地农民就业更是难上加难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经济形势下,国际国内经济将持续疲软,企业用工也会减少,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加之大批农民工失业返乡,而本来就业竞争力较弱被征地农民想要就业的就变得雪上加霜。
二、促进被征地农民就业的对策建议
据统计去年街道共有被征地农民计7431人,人数非常的庞大。针对现状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解决被征地人员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把它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像对待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一样,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千方百计促进被征地人员就业,以稳定社会,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引导
从被征地农民思想观念入手,通过宣传教育转变小农意识和就业观念,引导被征地农民转向第二、第三产业,促进尽快就业致富。一方面以免费培训、保证就业等一系列承诺,充分调动农民就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采用多种宣传形式相结合,长期不间断地深入被征地农民的家庭进行宣传。
(二)进一步加强培训力度
被征地农民共同特点是:文化程度低,缺乏技能。文化程度低一时也难以改变的,但技能是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岗位训练得到提高的,所以对被征地农民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很有必要,对他们实施技能援助。在培训方面要采取职业技能培训、岗位培训、定向培训、创业培训、转岗培训等多种培训形式,以定向培训、订单式培训、就近就地培训为主提高培训质量。以培训为切入点,让他们转变小农意识,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及市民观念,让其在思想观念、劳动技能上适应和跟上城市发展的需要。
(三)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服务
完善街道劳动保障服务所的职能,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形势,满足日益增加的被征地人员就业的需要。要强化服务功能,应完善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创业指导、就业信息提供、技能培训、接续社会保险等功能,提供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培训申请、鉴定申报、档案管理、社会保险接续等“一站式”就业服务。
组织劳务输出,实施"走出去"战略,采取多种渠道和措施,建立比较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同时,通过"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等方式,与企业签订协议,将培训合格后的被征地农民直接输送到该企业就业。街道利用辖区内长江贸易中心、江南五金城、农机市场等市场多的优势,在搬运装卸、清扫保洁、车辆管理上优先安排本地人员。
三、促进被征地农民就业所取得成效
在新北区,河海街道和社区已成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前沿阵地,1-7月,河海街道已安置就业人员1292名。街道还以7个社区为基点,全面掌握辖区范围内企业招工情况,采集空岗信息,并及时联络需要就业人员,协助双方达成就业协议。兰翔社区与常州工学院后勤部联络,经社区协调达成安置就业岗位的相关意向,常州工学院后勤服务公司为社区提供了多个用工岗位。
河海街道已向区建设部门争取了129万平方米的绿化养护项目,安排了98人就业;结合非机动车、牛皮癣整治等城市长效管理,安排了70多名本地劳动力就业;争取了河海街道29条道路的清扫保洁任务,仅此一项就为151名人员找到了就业岗位。
总之,我们应结合工作实际,拿出切实可行的促进被征地农民就业方案,并组织实施。为辖区被征地农民提供就业平台,促进更多的被征地农民创业创新,使农村经济尽快融入市场经济发展的良性轨道,推进城市化、工业化、新农村建设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