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调研 > 政协调研 > 内容 今天是:
 
关于进一步提升全区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的对策研究
发布日期:2010-05-04 浏览次数:  字号:〖
 

关于进一步提升全区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的对策研究

新桥镇政协委员联络组  宗国英

 

据研究,科技创新实现的科技进步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世纪初只占5%左右,4050年代上升到40%左右,7080年代达到60%左右,90年代已高达80%左右。这表明世界经济的竞争越来越成为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创新活动是否活跃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经济增长和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标志。

迈克尔·波特将企业的竞争优势归为两大类:一是低成本优势,二是差异化优势。这两类竞争优势的获得与保持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持。首先,企业的低成本优势就是要求企业能以比更低的要素投入取得更高的收益。企业获得低成本优势的基本途径通常有:先进的技术、合理的设计、较低的生产要素价格、规模经济、价值链优化、经验曲线效应、地理因素和政策性因素。前五条都非常明显地与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如近年来方兴未艾的“企业工艺流程再造”等,就是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改变传统的价值链,优化工作流程,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生产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其次,差异化竞争优势是企业利用自己研发的优势,制造同竞争对手在产品品种、性能、质量等方面的差别化,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引领市场发展趋势。在全球化的竞争背景下,一个地区的科学技术水平落后,必然要面临着“落后就要挨打”的困境,一个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落后,就意味着市场竞争力的丧失,意味着在竞争中被淘汰的必然。

我区对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工作一向十分重视。相继出台了各类文件,采取了种种措施,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拓展产学研合作与交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科技创新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009上半年全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302.7亿元,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8.8%但我区在科技资源配置、创新体系、创新环境和区域核心竞争力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经过调研,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采取措施。

一、 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

政府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党政统一领导、责任单位认真落实、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上下大力支持的工作格局。把切实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摆到突出位置,扎扎实实推进地区科技创新工作。同时,要抓好国家、省、市、区各级现有政策的落实,通过政策宣讲、媒体宣传等方式让所有企业知道政策、熟悉证词、用好政策。同时,结合实际,从财政、税收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形成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

二、充分调动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胡锦涛总书记对加强自主创新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多次强调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温家宝总理强调,要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突破口,来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1、树立自主创新观念,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意识。

多年来,我区企业自主创新观念淡漠,主要原因是科技创新还没有真正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我区经济的多年快速发展及巨大的市场空间,多数企业倾向于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获取短期的经济利益。而事实上,许多优秀的企业之所以能在大浪淘沙中生存、发展壮大起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有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在强烈的自主创新主体意识引导下,企业不断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坚持不懈地把科研成果转化成新产品。

要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意识,关键是强化企业领导者的自主创新意识。企业创新,说到底要靠企业的决策者。决策者有创新的理念,有创新的胆识,就会动员内部外部的各种资源进行创新活动。事实已经证明,在所有创新有成的企业背后都有决策者的巨大身影。

2、分类别选择自主创新模式,确立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鼓励大多数中小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改革开放30年来,我区企业通过直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增加了技术积累,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但我区企业的技术引进只是缩小了我区企业同发达地区间的技术差距,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区企业技术落后的现状,在一些产业内甚至形成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究其原因,有跨国公司技术转让的策略,但更主要的是大多数企业“大钱搞引进,小钱搞消化,没钱搞再创新”所致。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是要提高引进技术的效益。充分利用中介机构的作用,做好区内外技术市场的调研和引进技术的可行性研究分析,选择较为成熟的国际一流技术或设备实施引进,注重市场、科技的前瞻性,避免巨额浪费。同时培养与引进技术相适应的综合实力和技术吸收能力,特别是培养一批相应专业的技术人才,能够对引进技术有效地消化吸收再创新。二是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入。将消化吸收经费投入与引进技术经费投入联系起来考虑,两者的比值是衡量企业自主创新层次和效率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技术引进经费与消化吸收经费之比是10.07左右,日本、韩国这一比重则达15110的水平。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引导企业增加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入。

鼓励大中型企业注重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大中型企业有人才资源丰富、研发能力强、信息渠道多等科技资源优势,具有建设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具备将技术成果应用和扩散的优势,是科技创新的领跑者。这类企业应着力搞集成创新,以发展自主的关键核心技术为主,广泛与其他企业特别是相关配套的中小型企业合作,针对主导产品,开发系统性的集成式的自主创新技术。有条件的优势企业应注重功课主导产品的核心技术,注重原始创新。发挥大中型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领军作用,一是要建立一支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人才,特别是自主创新的领军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决定性因素。着力推进创新岗位的招聘机制和用人机制,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环境,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空间。二是建立健全研发中心。与区科学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设立研发中心,开发中长期的应用技术和有关的基础技术,用于发展潜在的市场需求。同时,加强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鼓励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进入企业,扶持大企业与跨国公司共建技术研发联合体,形成较强的持续创新能力。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设立境外研发中心。通过建立境外研究与开发机构,充分利用国外科技资源,跟踪学习世界先进技术,不断提高我区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建立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机制

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先进的科研实力和技术成果,各地区要围绕产业特点,进一步拓展思路、创新模式、提升质量,加快推进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成果转化、联合攻关、人才引进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

1、大力改善基础设施环境和政策环境,以优良的合作环境吸引区内外更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一是搭建科技交流平台。通过举办产学研对接活动、科技成果洽谈会等,促进我区与国内外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全面和长期的合作。二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定期收集汇总企业难题并提供给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推进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对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分支机构,与企业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实验室或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等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奖励。三是吸引创业创新人才。鼓励优秀大学生来区就业、创业,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共同建立毕业生实习基地、博士后工作站等。

2、产学研合作是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增强企业通过产学研结合提升创新能力的意识,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和人才优势,改变企业科研力量薄弱、技术人才短缺等现状,努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一是企业要加大产学研经费投入。企业研发经费要安排一定比例用于产学研合作,以提高企业技术配套和自主开发能力。二是产学研合作要提升层次。产学研不能仅仅满足于技术转让等层次较低的合作,而要不断深化,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推动研发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深层次、全方位合作,为企业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 加强科技综合服务机构建设

科技综合服务机构是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强有力后盾。

1、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完善信息传递、技术扩散、产品检测、标准制定和咨询认证等功能,实现信息、人才、知识、技术和资金等资源的流动与共享。就我区来说,一是推进软件测试平台、三药开发院、西夏墅生产力中心、省光伏产业工程中心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公共技术服务。二是加强博恩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为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提供专业化服务。三是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完善投融资平台。按照“财政扶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思路,重点支持一批科技创新成长型企业。

2、保护知识产权,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和品牌战略。以知识产权试点企业为重点服务对象,促进企业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推进专利成果标准化,快速提升专利申请数量,优化专利结构,提升专利申请质量,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加快建立优势产业技术标准体系,支持企业和行业协会主持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地方)标准的制(修)定。实施品牌战略,尽快形成一批以自主创新为支撑、以知名品牌为标志,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企业集团和产业群的知名品牌。

相信,只要企业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意识、发掘科技创新潜力;政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扶持政策;科研院所积极开展科技交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就一定能打造我区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新篇章!

资料来源:新桥镇政协委员联络组 宗国英

地址:中国常州市新北区衡山路8号 邮编:213022 电话:0519-85127621 E-mail:xbzx@xbzx.gov.cn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新北区委员会 苏ICP备06051962号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