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三农”工作的几点思考
张 建 坤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区成立6年以来,全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结构,农村经济体制和运行体制,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面貌,农民权益保护和基层民主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积极而又深刻的变化,已经到了以城带乡、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阶段,全面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已成为新的发展阶段的重大任务,牢记“三农”工作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握好发展的特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顺应广大农民群众的期盼是我们工作责职,抓住时机,乘势而为,解放思想,克难求进,坚持不懈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源泉。作为常州城市北翼(新北区),尽管从形式上已初步构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但从现实来看,全区农业人口占的比例仍然较大,据统计数据反映,全区户籍人口42.89万人(常驻人口55.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达36.35万人,占总人数65.4%。常年性承包耕地仍在18万亩左右,出栏家畜16.9万头、家禽300万羽,与已经形成构成的城乡一体化格局显然不协调,三农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按照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作为未来新型现代化新城区,做好“三农”工作必须从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产业化、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战略高度和现实趋势相结合思考三农的发展。
一、突破瓶颈,搞好土地流转,完善农村经营制度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创新的主要成果,30年来农村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这一制度有利于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推进,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基本制度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正是顺应了这一客观要求,纵贯经济发展历史,家庭经营仍属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加之,长期的计划经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始终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实行土地家庭承包制,是鼓励发展商品生产,但从现实来说,仍处于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状态,农民生产的粮食与农产品,大部分用于自己消费,商品率依然很低,农产品商品化、社会化,只能在极个别地区有一定发展,那么,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快速的今天,生产的产品目的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农业就不可能成为现代化的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将永远难实现。为此,搞好土地流转,提高家庭经营的集约化水平、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是当务之急。
(一)要在土地流转的政策上作研究。全区农业现状情况复杂、规划变动也大,尽管从规划上有分类分区域,但实际“城中村”中的粮田(农田)在短期(有的5年以内)都难调整用于建设用地。因此,改革研究应从划分土地性质,即规划过渡中的集体农田、个人临时种植田及村基地、宅基地,最终确定的基本农田。
(二)成立土地流转专门机构。用于土地流转指导和本地区流转土地的咨询中介服务工作。
(三)制订全区土地流转补偿政策。明确五个原则:一是土地流转实行自愿有偿原则;二是流转土地的必须实行连片种植,不破坏土地结构的原则;三是实行最低价和市场指导价相结合的原则(全区最低价不低于500元,指导协商价根据双方议定价为主);四是实行支配权与种植权分开的原则(支配权指政府对承包田的各类补贴,由原承包农户享受;种植权由受转方根据布局及自身需求种植);五是实行政府补偿的原则,建议为确保转让方、受转方都有积极性,在商定土地流转价格基础上,转让方每亩每年享受补贴100元/亩,受转方每亩每年享受补贴50元/亩,一定3~5年,以后随经济形势的发展,确定是否续补和加大补贴(按每年1万亩流转计150万元~200万元,可在每年农业项目中列支,以促进流转)。
(四)搞好土地登记公示工作。为确保农民权益,使农民真正感悟十七届三中全会是促进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民是得实惠的,按中央的指示精神,分类搞好土地登记公示工作,每户农田,基地(即自留地、饲料地)、宅基地面积各多少,以示土地属性确定,过渡期暂不发证。
(五)先点后面,确保土地流转有序展开。搞好土地流转是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关键是思想解放,克服麻烦怕做工作思想。每个镇要选择班子强、有战斗力的支部村委试点,原则上每个镇不少于3~5个,通过土地流转,确保村民小组增收分红,真正实现“农业工人”
二、创新发展模式,建设现代农业,致富农民
近年来,全区各镇围绕加快推进高效农业目标,以特色农业基地为抓手,不断创新思路,有序整合资源,初步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高效农业基地,为建设现有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奠定了基础。目前为止,全区共有各类基地(含园区)32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休闲观光农庄8家,其中无花果、设施蔬菜等2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园区面积达1.1万亩;高效农业面积达4.5万亩;省级认定无公害产品产地面积人达8.26万亩;无公害产品44只;绿色食品4只;被评为市级名优农产品7个。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高效农业,实现农业规模化、现代化,抓好三项重点、五条举措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项重点:
(一)在调整规划的前提下,细化农业规划实施方案。明确高速公路以北的四河为轴线(即澡港河、德胜河、新孟河、浦河)确定种养植导向。①澡港河两侧至德胜河东,不再扩大各类养殖业,并有计划搬迁养殖基地;种植业以过渡性蔬菜和季节性农作物为主,以适应城市化的扩张;②德胜河西侧至新孟河东,原则上以蔬菜、瓜果、园艺及设施农业为主,并根据规划的道路框架建立与都市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区域;③新孟河西至浦河两侧以建设高新科技农业和高产粮食安全区域,使城市扩张既有余地,又适合中长期发展需要,更符合新农村建设与城市一体化需要,使之成为城市后花园。
(二)按照三集中的要求,集中建设农业专业园区。在全力做好土地流转、稳定发展规模经营的同时,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及名牌专业,主导强势的要求,形成食用菌、蔬菜、林果、花卉等相关专业园,使全区果品农业、设施农业、种源农业、休闲农业、特种畜禽业五大产业得到全面提升。通过专业园区建设,带动土地向规模集中经营,发挥品牌优势,提高单位效益,让农民在土地流转经营中得益,在规模经营专业生产工作中增收,彻底打破传统农业的束缚。
(三)解放思想,加大宣传,重视“三农”工作。全区工业化快速发展,城市推进力度之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是有目共睹的,在值得庆贺的同时,也要呼吁各级领导发展经济是首位,但不能忽视全区还有18万亩左右承包耕地及仅次于金坛、溧阳的养殖业总量的畜禽业,需加大宣传,应用各种措施、政策支持农业,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农村工作的模式,使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省委6条要求,市委、区委的改革发展意见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五条措施:
(一)健全政策扶持机制。全区尽管农业结构调整面积不断扩大,累计结构调整面积达8.98万亩,但以农民增收和实际要求,结构调整仍欠力度,一方面要从政策扶持的角度不断完善,坚持扶大、扶优、扶特色,确定树立一个典型,带动一个产业,形成一个集群的思路,从资金、信息、技术上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规模种养大户予以扶持。今后的种养扶持,原则上在规划内农业专业园区的种养户为主、有带动力的为主,在农业园区之外,必须根据带动农户、项目的科技含量、经营规模、确有发展的前瞻性来考虑扶持办法;另一方面,加大扶持资金的跟踪管理力度,使资金真正用到项目上。
(二)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已经被公认的见效较快的农业增收途径。根据现有的项目情况,将按行政推动;即引进项目、吸收三资、科研开发、对接的办法发展高效农业。项目带动;本着因地制宜、以点带面的原则,重点抓好新桥晶雪园艺、春江春海园艺花卉扩展项目,向阳果树、宏达现代林果、新绿果蔬、以及圣王果蔬、彩叶树种、青青草坪、绿农养殖、罗溪龙虾养殖、食用菌扩展以及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发展。合作联动;高效农业的发展,可更加有序地推动整个农业结构的调整,按照有序整合资源,挖掘自身优势,以合作推动发展高效农业,借助现有21家合作组织力量,以合作组织为基础,土地为载体,产品为纽带,推进高效农业的全面发展,发挥已经成功的三新园艺、青青草坪,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全方位促进高效农业的发展。保险助动;加快发展和扩大农业保险是促进高效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从三年的试点情况看,全区农业保险是成功的,并有助于推进结构调整和高效农业发展,下一步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扩大农业保险面,使农业保险作为农民增收的坚强后盾。
(三)发展品牌农业,提升农业生产形象。目前,大多农产品数量相对满足供给,市场竞争激烈,品牌农产品倍受消费者青眯,品牌农业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已被公认,全区已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农产品18个,例宏达黄瓜、圣王无花果、新桥绿壳蛋、怡泰麦片等,品牌农业决定今后农业生产发展的方向。加快步伐、扩大规模、提升档次,仍需各级政府和相关业务部门共同支持,一是在政策上扶持品牌。多措并举、壮大品牌农业,一个好的产品和一个知名品牌形成,企业在前期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投入,当品牌评定后给予一定奖励是必要的;二是市场上营销品牌,要借鉴兄弟辖市区的经验,引用工业理念,用重视工业品牌那样重视农业品牌,销售农业品牌商品;三是行业上整合品牌,当前很关键的是要解放思想,在同一领域内,生产企业不在数量多,而在生产规模大、品牌效应不在品牌数量多,而在品牌名气大,加强同类产品企业的整合,走一村一品、一镇一品发展路子,使土地人力、财力与资源的高效利用,使基地集中、规模扩大、技术渗透、相互借鉴、质量统一,同类产品 打造一个品牌,扩大市场垄断能力,使品牌产权人得益,同时也使品牌使用者得益,走双赢之路;五是管理上保护品牌,建立品牌难、保护品牌更难,要坚持始终如一的产品质量,同时要不断引进新品种,不断提高质量档次,严把投入品、原料、生产关为品牌农业发展创造更大空间。
(四)适应农村发展形势,建好农业标准化生产平台。农业标准化是农村发展改革阶段的战略选择,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对于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发挥项目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新优势,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持续增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标准化不可轻视建设,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标准化生产的技术措施来达到标准化,控制农药残留,降低有害物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基本要求。就目前工作:一是编制规划,以现有示范区标准化点为契机,制订好三年纲要和五年计划,加大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推进力度。二是增加经费。借鉴先进地区经验,首先对建成的标准化示范区、无公害生产基地、无公害产品基地给予不同类别的奖励(以奖代补);其次,购置相应设备,用于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的检测;最次先易后难,对符合标准的可按标准化生产规定制订,尚无标准的,制订地方性农业技术标准,以此换取公众放心。三是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为依托,明确农业标准化实施主体,把标准化贯穿于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四是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在既定的规划区内,严格环境监控,坚决控制各种污染源的产生,同时采取综合措施,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实施农业标准化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五是把畜禽防疫检疫、食品安全生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纳入农业标准化管理范畴,建立溯源制度。
(五)建立农业稳产促收的长效机制。农业是一个受各种自然灾害威胁和影响的弱势产业,也是最无保障的一个产业。为建立增产促收的长效机制,在各级领导和专业部门人员中,要牢固确立四种共识:一是农业必须有一定的扶持支持政策;二是强化农业技术常年培训工作,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全区每年农口各类培训须100人次以上;三是搞好院校对接衔接,使科技成果转为生产率,使农民真正得到科技的支撑威力;四是全面推进农业各类保险工作。真正使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懂技术、用技术,用科技得到实惠,有保险作后盾,增收有保障。
三、以三大合作促进增收和产业化发展
发展完善三大合作组织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农村经济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村经济结构进入战略性调整,农民都盼望,制订政策促增收,也盼望制订政策引导新的机制来促增收。发展完善三大合作势在必行,而且必须走在全市的前列。首先,对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要完善和提高管理水平。全区157个行政村已实行股份合作制的达146个,由于今年的失地农民保障,相对一部分集体经济已量化到失地农民的保障上,如何在完善上下功夫,值得思考三个问题:一是对已搞集体资产股份制的村,要调整股权和完善分配办法,尤其有资产经营的村委须确保资产增值保增,防止流失;二是强化集体资金管理,特别是征使用土地的资金来源、去向要公布于众,还农民知情权;三是对通过分配、失地保障资金的安排,尚有结余的,必须严肃财经纪律,不得随意开支,特别是在招待费开支上,要严审、严核,使资金管理规范,还干部一个明白,给群众有一个交待。其次,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现有已组建的21家合作社,有针对性地引导各类专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各类专业合作社组建,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成为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生产的农产品增值,产业链拉长,使进社的农民得到实惠,扩大生产,发展产业有希望。再次,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在家庭承包经营条件下,当今趋势只有以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形式逐步解决土地流转和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具体做法:一是招商引资、包装农业项目,使项目有土地载体、土地自然增值;二是土地入股风险共担,按股分红(每亩为1股);三是集体流转,推荐经营董事决策分红,哪种类型适应,采取哪种办法,总之,坚持“民投资、民管理、民受益”来解决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使有限的土地产出较高的效益,在合作社的经营下,让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
四、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大举措,贯彻落实好决定精神,做好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根据全区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重点围绕六大方面(一编、二清、三疏、四建、五治、六管),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在全区总规划下,依托现有道路框架加快全区水利规划修编,调整全区水利规划,使之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二是加大沟塘清淤力度,确保30~40个行政村80万~100万土方任务完成。三是克服困难,疏浚计划内13条河道工程,为防洪农业灌溉创造条件。四是结合土地治理复耕工程,建设现代化标准农田,为农业增产、增效服务,目标为三建:即建设好永久性粮食安全生产工程(目标3万亩),以沟、渠、路、林、闸建设为主;建设好在规划区内的农业示范园拓展工程(目标5万亩);建设好以节水为主的喷滴灌先进技术推广工程,先专业园区后示范园。五是整治江堤泵站、江边水环境及通江河道坍塌。为确保人民财产生命安全,对沿江孟河段泵站、化工区水环境、德胜河、澡港河驳岸全面改造整治。六是落实长效管理措施。对全区已清淤的村庄沟塘和纳入城市数字化管理的164条河道,实行与市统一的数字化长效管护(村庄沟塘由镇对村实行考核,河道管护由区实行考核)。
五、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
两年来的新农村建设推进工作得出结论,一个村要有好的带头人,要有一班人为民服务的敬业思想,很重要的是一个班长如何带领一班人,真正做到为官一任,服务百姓一任,帮群众谋利一任,扎根在农村,全身心投入到农村工作之中。当前,全区新农村建设仅限于“三清一绿、五化三有”,按照中央20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尚有差距,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创新完善。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有序推进,抓点树标,繁荣农村,富裕农民,应在四个方面发挥好作用。
(一)必须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形成各级、各部门关注新农村建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新农村建设工作任务重、要求高,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也长,加之,在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下,新农村建设大多数在经济薄弱的行政村委,这些村的农民渴望得到及时的服务和通过新农村建设改造自己、提升自己,同时也盼望政策上的支持,尤其盼望城区一体化的优势辐射,关心三农工作,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建立高效、协调的综合机构,整合各种资源,在规划先行的原则下,制订实施方案,共同承担建设新农村和保护农民利益的责任,使此项工作真正成为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为农民解决问题、为农民群众办好事的民心工程,而不是某一个部门的责任。
(二)必须发挥好农民的主力作用。激发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但不是资金投入的“主体”)。推进新农村建设仍应采取温寺模式,即建设方案规划先行、实施方案村民表决、资金来源多方筹集、工程实施招标解决,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村组道路连通主干道、垃圾、沟塘清理有人包,家前屋后有花有菜,自然环境好,中心场所体育器材建设到位等目标为前提,引导好农民参与建设,使引导不包办、支持而不强办,连片又连线,尽量少花钱的战略思路来推动新农村建设。
(三)必须发挥好主导产业的支撑作用。使老百姓看得到摸得着,只有产业发展,才能富裕农民,农村发展才有支撑,仅靠上级投入、部门支持,新农村建设再美也只能视作“美景”,可看不可学,短暂难长久。全区虽然通过了12个新农村建设“五化三有”目标验收,但涉及到整村仍待努力,涉及到产业支撑有待探讨,无论在已通过初步验收,还是即将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行政村,都必须在“做强一个产业上下功夫”,尤其是农业,要不断解放思想,走集约规模之路。按照市场和生活需要发展产业,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在引进农业项目上动脑筋,用走出去,引进来,借助外来力量创新农业新型项目,致富带动一方。在合作上做文章,按照新的农业专业合作法规,组建联合体,适应市场的发展。借十七届三中全会东风,创新农村、农业、农民管理办法。
(四)必须完善扶持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建议:一是建设的行政村要有积极性,有内在的力量,原则连片连线有点;二是在规划范围以图施工,以确定工程量的资金不突破;三是对项目实施由相关单位共商后,经费实行包干,以奖代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