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生产监控“实时保障”
常州高新区(新北区)三恒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实验室内,一根模拟的管道复制了矿工在井下所处的环境。KJ70N煤矿安全监测系统的80多个传感器分布了管道内,实时监测“矿道”内所有环境数据,包括瓦斯、粉尘、风速、水位、烟雾、温度哼状况。在“地面”的显示屏上,这些信息转换成数据,一目了然。
“这些传感器就像人的眼睛利手,代替我们把井下的情况摸清楚。”公司董事长、区政协委员蒋玉华说。在井下封闭的环境里,传感器监测到的数据实时提供给地面和现场工作人员,井下是否适合人工作业。一旦发生瓦斯、粉尘超标、透水等危险情况,系统将发出报警,提醒工撤离危险区域,并将自动切断相关巷道内的非安动力电源。
在所有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中,KJ70N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对井下粉尘产品的监控是“强项”,这套研制了4年的产品直到2006年12月才最终完善。在最初的试验中,工程师们发现该设备在监测时抗干扰能力差,且产生2000伏高压,反而产生煤矿安全隐患。“我们立即与检测机构联系,采用激光散射技术,很快破解了粉尘监测难的课题。”蒋玉华高兴地说。
致172人死亡的山东新泰矿难成为建国以来最大的一起煤矿水害事故。事后查明该矿管理混乱,导致下井人数和被困人员不能确定。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常州自动化研究院开发的“KJ69A型矿井人员安全监测系统”解决了这一问题。
研究院的工程师向记者展示了KJ69A系统中MP3大小的“射频识别卡”,被矿工们称为“电子身份证”。识别卡可以方便地佩戴在矿工们的帽子上,或别在身上。技术人员向记者介绍说,井下的监测站可以随时捕捉到矿工的信息,并准确定位井下人员所在区域。一旦发生意外,管理人员可以迅速获知井下人数,并展开搜救工作。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煤矿的安全,为了保护矿工门的生命安全。”无论是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常州自动化研究院,还是江苏三恒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煤矿安全生产监控技术及系统”的参与者,他们都表现得相当“低调”。
与这个重量级的奖项相比,更让公众联想到的是一串又一串震惊的血泪数字。2008年12月17日,湖南省涟源市矿难,18人被困;2008年9月21日,河南省登封矿难,37人死亡;2008年9月20日,黑龙江省鹤岗矿难,31人死亡;2008年9月4日,辽宁省阜新矿难,27人死亡;2008年6月13日,山的孝义矿难,31人遇难;2007年8月17日,山东省新泰市矿难,172人遇难……
细究事故发生原因,煤层自燃、瓦斯爆炸、地表水溃入井等原因,成为夺走矿工生命的罪魁祸首。矿难,让人们一次次在震惊中反思,如何用高科技手段确保煤矿安全?
煤矿安全生产监控“有标可依”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常州自动化研究院参与标准起草的技术人员说,煤矿安会生产监控技术及系统就是研究如何将先进的传感技术、信息传输技术、计算机技术用于煤矿,通过远程监控对煤矿井下出现的异常作出快速反应,防止瓦斯、火灾、水灾、机电等事故的发生。
然而,与快速发展的科技相比,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及其设备的标准研究制定却相对滞后。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常州自动化研究院参与制定的标准,是煤炭行业对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在技术性能等方面作出全面规定的第一个通用标准,填补了国内行业标准的空白。
据介绍,研究院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共参与了6项标准的制定。江苏三恒科技集团是其中唯一的制造企业。这些标准内容均符合国家政策法令,能与现行国标、行标一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姜小莉 肖马)